♥名画欣赏
♥名画档案
名 称:《采薇图》 作 者:李唐 创作时间:北宋 尺 寸:纵 27.2 厘米,横 90.5 厘米 材 料:绢本,淡设色 收 藏:北京故宫博物院
♥画家小传
李唐,生卒年不详。字 古,河阳(今河南孟县)人。北宋时任画院待诏,南宋时入画院,任待诏,授成忠郎,被授予金带。擅山水、人物、禽兽、界画。其画颇受宋微宗赵佶、宋高宗赵构的赏识。代表作品有《采薇图》、 万壑松风图》、 清溪渔隐图》、 长夏江寺图》等。
♥名画赏析
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,以殷末伯夷、叔齐“不食周粟”的故事为题而画。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君(今河北卢龙南)的两个儿子,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(即周文王)。姬昌死后,其子姬发(即周武王)要兴兵讨伐纣王。伯夷、叔齐叩马谏阻,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。武王不听,灭殷后建立了周朝。伯夷和叔齐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,于是隐居首阳山(今山西永济县境),以采食野菜充饥度日,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,临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歌以表示坚决不屈的志向。
李唐的山水画早学李思训,后多学荆浩、范宽,故他笔下的山水画也表现为峭拔雄浑的北方山水,用笔刚劲缜密,山石瘦硬。南渡后,李唐一改过去的全景式山水构图,截取自然山水的一角,笔墨粗放,爽利简略,以大斧劈皴描绘山石,开南宋豪放简括的水墨山水之先河。李唐笔下的人物多表现为对故国山河的眷念之情,人物衣纹用笔方折硬劲,形象鲜明,性格突出,能够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。李唐的绘画在当时影响极大,后世将他与刘松年、马远、夏圭并称为“南宋四家”。这卷《采薇图》取材于商末伯夷、叔齐不食周粟,在首阳山采薇代食的故事。图中石壁上有题款两行:“河阳李唐画伯夷、叔齐”,有明人项元汴、清人吴荣光等收藏印多方。
《采薇图》描绘在半山之腰,苍藤、古松之阴,伯夷与叔齐在其间采摘薇蕨时,休息对话的情景。画中侧坐的一人是叔齐,他右手按地倾身在说着什么,左手指点着,或许在安慰哥哥,或许在朗诵《采薇歌》。正坐的一人是伯夷,面带忧愤,露出刚毅之色,双眉紧皱,目光炯炯。叔齐的匍匐反衬出了伯夷的高亢坚定。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,森然正气溢于毫端。作者着墨不多,却把伯夷、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,显然作者的绘画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。徐悲鸿在《采薇图画册》中曾赞道:“至人物神情之华贵、高妙,是与米兰藏达·芬奇之耶稣与门兴藏丢勒之使徒同为绘画上的极峰。”在我们今天看来,武王伐纣是历史进程的必然,伯夷和叔齐的劝谏和耻食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,但在李唐所处的时代,南宋与金国正处于对峙阶段,这个历史故事的再现正是赞扬那些保持气节的人,谴责南宋统治者投降变节的行为,可谓是“借古讽今”,用心良苦。作者在这幅图中把人物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,造型较大,很逼近,用淡墨晕染衬出白色的布衣,暗喻伯夷和叔齐的高洁。左方辽阔的平原和河流的远景与高险山崖的对比,衣纹的简劲和树木的繁茂对比,都能突出伯夷和叔齐对亡国的痛苦和内心的矛盾。
作品用笔精练而又富于变化,简劲锐利,线条挺拔,轻重顿挫似有节奏,墨法枯润适中,突出表现了衣服的麻布质感。肌肉部分的用线较为柔和,须眉用笔精细且多变化,显得蓬松软和。背景部分作者用笔较为豪放粗简,老松主干两边用浓墨侧峰,用浓墨细笔勾出松鳞,充分表现出了老松厚重的量感和体积;柏叶点染细密,浓淡变化细微。图中山石用极豪迈的大斧劈皴,以各种不同深浅、枯润的墨色有力涂抹,表现了山石奇峭的风骨和坚硬的质感。作者对树丛中远去的河流轻毫淡墨,近处的山石焦墨浓厚,丰富了画面的空间感。整个画面层次分明、清爽,使人一看即产生一种节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