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兴八景图-董其昌

♥名画欣赏

秋兴八景图-董其昌

♥名画档案

名 称:《秋兴八景图》
作 者:董其昌
创作时间:明
尺 寸:每段均纵53.8 厘米,横 31.7 厘米
材 料:纸本,设色
收 藏:上海博物馆

♥画家小传

董其昌(1555~1636 年),号玄宰,又字思白,号香光居士,上海松江人。万历十七年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。董其昌擅鉴别书画,以禅论画,提出南北宗论,并推崇南宗为文人正派。为明代画坛“华亭派”(即松江派)的代表人物。著有《容台集》、《容台别集》、《画禅室随笔》、《画旨》、《画眼》等。画作有《升山图》、《昼锦堂图》、《奇峰白云图》等。

♥名画赏析

中国绘画发展到明末清初,不仅各种风格和流派日臻成熟,而且各种绘画理论也日趋完善,成熟的绘画时样需要完善的理论来指导。在明末清初的绘画理论中,影响最大的应属董其昌提出的“画分南北宗”说。董其昌的“画分南北宗”说,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。其实他是在提倡“文人画”和梳理出中国绘画的两大风格,他是在文人画内部重新调整文人画的法式,使文人画向更高阶段发展。但他的“崇南贬北”之说倒是有些偏颇。讲求笔墨是文人画的内在要求,文人画家的笔墨不仅注重造型手段,而且注重笔墨内在的审美价值。书法用笔已被文人画广为借鉴,从书法中吸取精华也已是文人画家的共识。针对这种情况,董其昌提出:“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,树如屈铁,山如画沙,绝去甜俗蹊径,乃为士气。”董其昌在提出以书入画的同时,对用于画中的书法之笔,提出了更内在的要求,以保证绘画中的笔墨更加精纯,不流于浮泛表面。

董其昌的山水画渊源董源、巨然及二米,以黄公望、倪瓒为宗,不重写实,而讲究笔致墨韵,画格清润明秀。皴法次序井然,层次清晰,在浅淡的明晰中求浑厚,求变化。树干多以苍而毛的渴笔勾皴,然后以各种“混点”点写,强调每一笔的独立性,秩序感很强,并着意于墨色由浓及淡的渐变,显得“幽深淡远”。在用笔上,董其昌注意提、按、顿、挫的行笔变化,在他的笔墨中体现出了“平淡天真”的
禅学意味。董其昌主张书画同体,讲究气韵,慕求风神,带有主观抒意,追求似与不似。他善于将古人的结构、技法特点等加以归纳,使画面的疏密、浓淡、开合、虚实更有规律,富有清润温雅、平和怡然的趣味,稚拙、简淡中带有宁静、自然的文人之思。

《秋兴八景图》画册 8 开,作于万历四十八年,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、京口途中所见景色,当时作者 66 岁。画册有清宋荦、罗廷琛、张岳松、郑孝胥等题外签。画前扉页有明曾鲸画董其昌肖像,项圣谟补图。全册均有董其昌行楷题记及署款,未钤印,对幅均有吴荣光对题或和韵。画后有清谢希曾等人题跋。此图册自注“仿文敏(赵孟頫)笔”,具有学古而能变古的特殊魅力。赵孟頫的娟逸娴雅,在这幅画中转为幽秀浑朴,体现出董画所特有的平淡、酣畅、古雅、秀润。

图中景物山峦明秀,树石幽奇,芦荻苍黄,秋林丹翠,以及陂陀沙碛,村屋扁舟,无不精妙,有气势雄伟之势,有意境恬静之势,更有深秋萧凉之势。此图构图精巧,意境高远,韵味充足。笔力运劲、墨气苍润,干笔皴擦、渲染入妙,明洁自然。设色以赭石、花青为主调,局部的林木、山峦,施以石青、石绿和朱砂,浓重鲜丽而柔和统一,增添了秋意。

《秋兴八景图》是董其昌所谓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以获致“丘壑内营”之功的一次实践,在董其昌的影响下,集古成家成为后期文人画的一条重要途经。

版权声明:名画网所发布的名画资源,大部分来自网络转载,仅供老师们个人学习和研究,请勿用于商用,并在24小时后删除,本站不承担任何版权责任,如有侵权请点击留言或发送邮件:mhw68@qq.com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中国名画中外名画合集

荷花鸳鸯图-陈洪绶-高清下载

2025-3-13 14:43:54

国外名画

基督受洗-弗兰西丝卡-高清下载

2022-11-29 16:55:02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