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兰图-郑思肖

♥名画欣赏

墨兰图-郑思肖

♥名画档案

名 称:《墨兰图》
作 者:郑思肖
创作时间:元
尺 寸:纵 34.5 厘米,横90.2 厘米
材 料:纸本,墨笔
收 藏: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

♥画家小传

郑思肖(1241~1318 年),字忆翁,号所南,福建连江人。郑思肖年少时秉承父学,宋末,以太学生应博学宏词科,授官和靖书院山长。宋亡后,便隐居苏州寺庙,终生不仕,过着隐士般的“遗民”生活。郑思肖的诗多感时伤世,抒发了他对宋室的怀念之情。绘画上精于墨兰、墨竹,像他的诗一样,他的画也寄寓着“故国之思”,表现了宋末爱国知识分子的心声。代表作品有画《墨兰图》、诗作《所南诗集》等。

♥名画赏析

论郑思肖的才华,他首先是一位诗人,绘画只是他的诗外之事。据说郑思肖坐卧必向南,以表示不忘宋室, 所南”之号由此而来, 思肖”即取其“赵”的声符,意为“思赵”,他的墨兰也蕴含着深刻的思宋之情。所画墨兰,饮誉江南,求者不绝。郑思肖在诗中则更加鲜明地表达了怀念故土、反抗元朝之情:“千语万语只一语,还我大宋旧疆土。”

文艺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,借花木傲霜耐寒幽雅清香的自然特性,作为遣兴寄情的依托,用以比拟人品的气质。画家们也不例外,他们常将植物中的清品梅、兰、 竹、菊人格化,赋予人的性情,以物载道,艺术化地抒发内心的感情。这一点,我们不但可以从郑思肖的诗中能体会出来,从他的画中更能体会出来。

郑思肖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,而是受到南宋后期盛行的水墨画风的影响。绘画题材也仅限于水墨兰竹,信手数笔,与题诗相得益彰,含意深刻。所以郑思肖的墨兰画法在画史上堪称首创,极易抒发文人的胸臆,清代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郑板桥就承传了郑思肖的这种画艺,在表现画家的个性方面达到了极致,技法上也有许多出新之处。

《墨兰卷》作于元大德丙午年,即1306年,当时赵宋已灭亡了近 30 年,此时的郑思肖也已经是古稀之人。画中有作者的自题诗:“向来俯首问羲皇,汝是何人到此乡。未有画前开鼻孔,满天浮动古馨香。”画幅上还有铃印:“求则不得,不求或与,老眼空阔,清风古今。”画中的兰花花叶萧疏,画兰而不画土,作者作画的寓意已经很清楚了:国土被异族践踏,兰花不愿生长在异族的土上。为了突现题旨,作者把这束兰花设计成两个倒写的“个”字,构成一幅状如花篮的画面,但在白纸卷上却没有任何陪衬物。这样奇特别致的画面匠心独运,非一般人能想象出来的。

在用笔上,作者粗拙柔润,寥寥数笔,奔放顺畅,既显示出兰花花与叶的质感,又显示出刚劲挺拔的阳刚气势,形象地体现出在恶劣环境之中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,这是君子形象的绝妙写照。墨竹本来就是寓意强的植物,但郑思肖的墨兰,寓意性比前人更强,在他的另一幅《墨兰图》中有一首题诗:“一国之香,一国之殇,怀彼怀王,于楚有光。”他的墨兰,沉郁萧疏,真是“泪水和墨写《离骚》,墨点不多泪点多”。

总之,在郑思肖所有的诗作或绘画作品之中,都表现了亡国之痛,爱国之情。由此可见,他的作画不是闲情雅趣,而是用奇特的墨兰形象,表达了国土沦亡的苦痛,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不趋炎附势独立不羁的情操,以物附意,富有鞭挞世间庸俗,颂扬民族气节的深意。

扫码访问小程序中的本文

微信小程序二维码
版权声明:名画网所发布的名画资源,大部分来自网络转载,仅供老师们个人学习和研究,请勿用于商用,并在24小时后删除,本站不承担任何版权责任,如有侵权请点击留言或发送邮件:mhw68@qq.com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中国名画

岁寒三友图-赵孟坚-高清下载

2023-3-9 11:15:51

中国名画

秋郊饮马图-赵孟頫

2023-3-9 12:34:47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